游朝慶醫師
發表於台灣外科醫學會 103年年會,整形外科,3月16日,0800-1200,海報板編號64
Failure to thrive in chronic wounds during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
此篇文章將發表於今年的外科年會,先整理如下:為方便台灣讀者,就不show出英文了。Purpose:
此世代研究是要來分析為什麼慢性傷口使用負壓傷口治療(NPWT)會失敗的原因。
Materials and Methods:
我們從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共收集18個糖尿病足部傷口(DFU)住院患者及20個壓瘡(PU)住院患者,所有的患者都已簽署同意書,在清創手術後,傷口都被以NPWT治療,以紗布(Kendall Kerlix AMD gauze)或黑泡棉填塞後,以防水薄膜密封,經由胸管引流瓶,接到牆壁上的抽吸系統(wall suction),並以-125mmHg的連續負壓抽吸,一個禮拜換藥兩次,並記錄,連續使用3個禮拜,傷口面積縮小比率percent wound area reduction (PWAR) 及PUSH score用來評估傷口的癒合速度,統計方法使用使用SPSS重複測量的線性混和模型分析(linear mixed model),整個計畫由秀傳紀念醫院的IRB所認證及追蹤。
Results:
共有7個糖尿病傷口及10個壓瘡傷口使用NPWT後癒合速度不符預期,詳如下表:
DFU | 個數 | PU | 個數 |
患者不配合 | 4 | 疤痕(纖維化) | 4 |
血循不良 | 2 | 感染未被控制(如骨隨炎) | 1 |
感染未被控制(如骨隨炎及壞死組織) | 1 | 潛行性傷口 | 5 |
接下來是壓瘡部分: 疤痕(纖維化),如圖傷口邊緣因為切開的新傷口,故有肉芽組織,但傷口床為陳舊性傷口,曾被暴露於乾燥環境太久,導致疤痕化,特點為表面光滑,質地堅硬,不易流血。 感染未被控制(如骨隨炎),如圖,此骨髓炎被藏於潛行性皮瓣下,故癒合不如預期,之後將皮瓣切開,死骨切除後,在門診追蹤治療良好。 潛行性傷口,這個之前本人曾探討過NPWT對undermining pocket效果不好,日本人也已證實將皮瓣切開,比傳統換藥效果要好,至於其原因,太深的潛行性傷口可能會暗藏看不見的壞死組織,以及潛行性傷口形成的原因為reperfusion,多已存在一段時間,故常呈現前述的疤痕化。
Conclusion:
慢性傷口患者在以NPWT治療之前,我們必須首先控制感染,積極地清創傷口,將潛行性傷口破壞掉,移除任何壞死組織,並且需要確定足夠的血液循環,並且事先給患者充分地告知說明不要去重壓傷口。但無論如何,當傷口床以NPWT治療兩個禮拜沒有進展時,我們必須重新評估患者的情況,並且do something,改變治療方式,或者再到開刀房將傷口徹底打開,仔細清創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