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朝慶醫師
醫院傳送患者時攜帶的氧氣筒可以使用多久?似乎是以前當intern實習醫師時會被問的題目,因以前intern要去送病人去做檢查,需要知道護理師交給你的氧氣筒,裡面的氧氣夠不夠你來回。但早已遺忘正確答案是甚麼,直到最近,家父因肺不好,需要持續吸氧氣3L/min,卻又需要回醫院做檢查,故需要租氧氣瓶。但來回保守要估3個小時,此時需要租多大的氧氣鋼瓶呢?
游朝慶醫師
醫院傳送患者時攜帶的氧氣筒可以使用多久?似乎是以前當intern實習醫師時會被問的題目,因以前intern要去送病人去做檢查,需要知道護理師交給你的氧氣筒,裡面的氧氣夠不夠你來回。但早已遺忘正確答案是甚麼,直到最近,家父因肺不好,需要持續吸氧氣3L/min,卻又需要回醫院做檢查,故需要租氧氣瓶。但來回保守要估3個小時,此時需要租多大的氧氣鋼瓶呢?
游朝慶醫師
前天去高醫高壓氧醫學會季會聽到一個topic,由義大骨科李奕誠主任講的Iatrogenic air embolism : HBO can help,為一個患者接受CT-guide lung biopsy後,產生呼吸不適,放射科醫師馬上切胸部CT,診斷Iatrogenic air embolism,並馬上接受一次高壓氧治療,隔天recheck CT就沒看到bubble了,裡面強調幾個重點,1.點滴不可使用葡萄糖,會增加腦水腫的嚴重度,2.要平躺,避免氣泡往上跑到腦部,但不建議頭低腳高,3.吸純氧4.治療表table 5A已被捨棄,以table 6A所取代。5.若HBO治療後產生complication,健保可以再做10次高壓氧。
安南醫院 高壓氧中心主任 游朝慶醫師
不過既然Cochrane實證醫學已經到高壓氧門口踢館了,美國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(UHMS)臨床診療指引(CPG)監督委員會還是要來個神救援,於同年2015年5月馬上發表另一篇實證醫學報告1,其將原本Cochrane收集的9篇RCT study中(少了Khandelwal 2013),將沒依Wagner分組的trial剔除,剩5個trial(Doctor 1992, Faglia 1996, Abidia 2003, Duzgun 2008, and Löndahl 2010)2-6來分析,其中共有313個 participants,並增加5個觀察型研究(Oriani 1990, Zamboni 1997, Faglia 1998, Kalani 2001 and Margolis 2013)。
安南醫院 高壓氧中心主任 游朝慶醫師
關於美國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(UHMS)於1999年所定的高壓氧治療之12項適應症已在前一篇出現,就不解釋,下面所講的是與2008年及2013年版本的不同,隨著醫學證據的增加,多了哪些適應症?
安南醫院 高壓氧中心主任 游朝慶醫師
安南醫院 高壓氧中心主任 游朝慶醫師
就在2016年3月,加拿大多倫多中心醫院高壓氧中心的Ludwik Fedorko醫師於SCI IF高達11.9分的Diabetes Care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,題目就叫做『其實高壓氧無法減少糖尿病足部困難癒合傷口的截肢率』1,這種文章一出來,當然馬上就遭受到許多高壓氧大老們的撻伐,然而這篇研究,卻是歷史上,針對高壓氧及糖尿病傷口研究方面,第3篇採取雙盲、隨機分配、以安慰劑為對照的前瞻性臨床研究(前兩篇為Abidia9及Löndahl11的研究),在實證醫學證據等級方面是屬於Level I最高的等級,Fedorko醫師將單一中心107名至少已4個禮拜無法癒合的糖尿病足部傷口(Wagner grade 2–4)患者,隨機分為兩組,高壓氧治療組為將患者於單人艙(範美的高壓氧艙,和我們安南醫院高壓氧中心是同樣的機器)中,以純氧加壓至2.4大氣壓,每30分鐘間隔改切換為吸空氣(以空氣面罩吸27%氧)5分鐘(這步驟稱為air break),之後再回到吸純氧,以預防造成氧中毒,如此治療90分鐘,這種治療表其實是高壓氧界40年來一直沿用針對傷口所特別設計的治療表,也被美國海軍採用並編號為US Navy treatment Table 92,3,如此一禮拜治療5次,連續治療6個禮拜(30次),對照組則是吸入1.25大氣壓的空氣(sham treatment),而整個研究只有高壓氧技術員知道患者接受何種治療,患者及研究者都不知患者接受何種治療,故為雙盲,其兩組的Wagner分類(如表1)、傷口大小、疾病等都差不多,研究結果,在12禮拜時,傷口癒合率兩組差不多,完全癒合的:HBO有10名,對照組有12名,也無統計學上意義,截肢率方面,只有對照組有一名截掉腳指頭,也同樣無統計學上意義。